biān

鞭挞


拼音biān tà
注音ㄅ一ㄢ ㄊㄚˋ

繁体鞭撻
词性动词


鞭挞

词语解释

鞭挞[ biān tà ]

⒈  鞭打;驱使。

受到他那种特有的决心的鞭挞。

whip; flog lash; castigate;

引证解释

⒈  鞭打。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亡人见神》:“鞭挞奴婢,皆得其过。”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我想,这就是 菲洲 黑奴虽日受鞭挞,还能活下去的原因。”

⒉  驾驭,征服。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太祖 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宋 苏辙 《进御集表》:“﹝ 神宗 ﹞自初即位,经营百度,有纲纪海内,鞭挞四夷之志。”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故 吐蕃 赞普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⒊  犹驱送。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之三:“蹉跎 陶唐 人,鞭挞日月久。”
仇兆鳌 注:“鞭挞日月,犹云驱送岁月。”

⒋  抨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最猛烈的鞭挞了那主人们的是 萧伯纳。”
秦牧 《艺海拾贝·笑的力量》:“对剥削阶级贪婪愚蠢的讽刺,对他们的风习影响的嘲弄和鞭挞,状物传神的譬喻,智慧警辟的语言,句句都可以引起幽默感。”

⒌  责罚;折磨。

郁达夫 《薄奠》下:“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念头。”
华嘉 《寂寞》:“即使你躲进一个没有人烟的深谷,它的魔手还是要把你拖出来鞭挞。”

国语辞典

鞭挞[ biān tà ]

⒈  用鞭子抽打。也作「鞭打」。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今之官府,督取甚急,往往鞭挞人民取足,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
《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

鞭打 扑打 扑挞 拷打

爱抚

⒉  驱遣。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分字解释


※ "鞭挞"的意思解释、鞭挞是什么意思由有教国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这种内在张力折射出的心灵憾动,使挣扎着伸向天际的双双手臂构成了对侵略者屠杀的控诉和对其人类兽行的无情鞭挞。

2.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3.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莎士比亚

4.小说《祝福》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5.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莎士比亚

6.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7.“汉末天下大乱,太祖(即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8.呸呸,还鞭挞?来!让本宫赐你一丈红!

9.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莎士比亚

10.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雨果当年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回答侵略军卜特勒舰长的义正辞严的鞭挞,以英、法二盗对圆明园之掠焚“摧辱之甚,至于斯极”。